69中文网 > 重生98之金玉满堂 > 09章、胡同生活

09章、胡同生活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最快更新重生98之金玉满堂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李满堂初中都没毕业,还经常会读错别字。

    比如别墅,他能读成别野。

    彬彬有礼他能读成杉杉有礼。

    海豚他能读成海逐。

    风声鹤唳他能读成风声鹤咕。

    饮鸩止渴他能读成饮鸠止渴。

    但其实他的写作文的能力还相当不错。

    起码能把一件事说得明明白白。

    趴在床上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写了一篇2000来字的小文章。

    就是前两天在太庙拍《还珠格格》的所见所闻。

    写完了,李满堂还沾沾自喜:看来我挺有写作天赋哦,这一世搞不好还能当个作家呢。

    至于稿子投给哪家,李满堂也早有主意了。

    这几天翻来覆去看那几张旧报纸。

    就是北青报。

    这是当下最火的报纸。

    李满堂把记事本放到书包里,然后拿出报纸又仔细看了看,记住报社的地址,这才背着书包推门出去了。

    锁上门后,李满堂还四下瞅了瞅,然后转身向大杂院外面走去了。

    北青报这会儿在长椿街,离琉璃厂并不算远。

    李满堂本打算走着过去。

    但又一想,中午还得回来做饭,就小跑着来到大马路上坐公交了。

    到了北青门口,正赶上出报了,来来往往都是骑着自行车驮运报纸的人。

    门口有武警守卫,不允许随便出入。

    李满堂就站在路边打量一会儿。

    除了送报的,还有很多背着包文质彬彬的人进进出出。

    一看就是编辑记者之类的。

    李满堂观察了一会儿,感觉一个三十来岁,戴眼镜的男的挺好说话,就凑了过去。

    “大哥,我写了篇稿子……”

    “写稿子?作者啊,你,你投到邮箱里啊。”

    “我写得是那种影视娱乐新闻……”李满堂说着拿出记事本。

    眼镜男随手翻了翻,朝身后不远处另一个三十来岁的高个子女子喊:“郝老师!郝老师!”

    “怎么了?”郝老师问。

    “通讯员,你的通讯员。”

    郝老师走过来了,皱着眉头打量李满堂几眼。

    “你,谁介绍你来的?”

    “这个……”

    李满堂支吾着,想让眼镜男帮着说几句话,眼镜男却走向一边了。

    “我写的您看一下。”

    李满堂指一指记事本。

    郝老师皱着眉头翻看一会儿,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她摇摇头:“你,你这不流水账吗?我们报纸哪能登这种东西。”

    李满堂一下有如跌入冰窟一般,半天说不出话来。

    郝老师将记事本递给了他,转身要走。

    李满堂接过记事本,心底里却有一个声音敲打着他:努力!再努力一把!

    他忍不住追上一步,再次递上记事本。

    “其实,有些挺有意思的,那些大明星,周洁、苏鹏、林如、冰冰我都有写到,您不信再仔细看看。”

    郝老师叹口气,再次接过记事本。

    这一回她翻到了李满堂账本的那一面。

    随便扫了一眼,又看看李满堂,忍不住叹口气。

    “你是群演,是吧?”

    “是啊。”

    郝老师再次翻起记事本。

    这一次,看得仔细多了。

    看得时候嘴角还不时露出一丝笑意。

    李满堂长出一口气,心里明白:这事儿成了。

    郝老师看完记事本点点头:“嗯,有些小细节写得确实不错。不过,只能用两三百字啊,就当做拍摄花絮。”

    “嗯。”

    李满堂接过记事本,小心翼翼把那页文字撕下来,双手递给郝老师。

    郝老师接过那张纸。

    “有没有照片什么的啊?”

    李满堂摇摇头:“没有。”

    郝老师叹口气:“那我就自己配一张。”

    她又低头看了看文字,突然又想起什么。

    “不过,这应该是两三天前的事儿吧?”

    “是啊……”李满堂有些心虚。

    “你在剧组有没有认识的人?最好能补充一下昨天或者当下,剧组的拍摄进展。”

    “有,有,有朋友。”

    李满堂四下张望着。

    “找电话是吧?这门口没有,用我的吧。”

    郝老师说着,从包里拿出手机递给李满堂。

    李满堂从书包里拿出小纸片,拨打东子的传呼。

    “有急事,速回电话。”

    郝老师接过电话,看看李满堂有些焦急的样子,安慰他说:“不急,我在门口等人,且得一会儿呢。”

    “好的,谢谢郝老师。”

    “不客气。你以后采访剧组的时候记得跟剧组要几张照片。剧组里有专门拍剧照的老师,他们手里有很多照片。”

    “嗯,知道了。”

    “尽量要那种不是摆拍的照片,知道啥叫摆拍吗?”

    “就是摆着拍……”

    郝老师笑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反正新闻照片要自然一点,不要太刻意。”

    “明白了,就是像突然拍的那种。”

    “对,就是这个意思。”

    正说着,郝老师的手机响了,她接了一下,递给李满堂。

    “刚才是报社的郝老师,她想问《还珠格格》眼下在哪拍?嗯,嗯,您跟郝老师说。”

    郝老师又接过了电话,用肩膀夹着电话,拿起了纸笔。

    在纸上记录着,很快又拿起了电话,递给李满堂。

    李满堂接过电话:“谢谢你啊,兄弟。明天?明天的剧叫啥?澳门岁月……”

    李满堂说给郝老师听。

    郝老师皱着眉头想一想:“主要演员都有谁?”

    李满堂赶紧问东子:“郝老师问你主要演员都有谁?”

    “位子……”

    郝老师想了下说:“应该是卫志……”

    “杭琪,温伦……好的,在昌平拍是吧?好的。”

    李满堂挂了电话,还给郝老师了。

    郝老师点点头:“这应该是澳门回归的戏,这三个演员也还算有名,你可以去采访一下。”

    “好的。”

    郝老师又扬了扬手里的那张纸:“这篇稿子只能用两三百字,图片我给你配。所以稿费没多少啊,也就二三十元吧。”

    “谢谢郝老师。”

    “澳门这个,别忘了要照片啊。”

    “嗯,知道了。”

    郝老师拿出名片递给李满堂:“有事随时跟我联络。”

    李满堂双手接过名片:“好的。”

    “你有传呼吗?”

    “暂时没有,等我……”

    “没事儿,加油干,挣到钱了买个传呼。还有这个,给你一份今天的报纸,回去好好看看。”

    郝老师又拿了一份报纸递给李满堂。

    “谢谢郝老师!”李满堂鞠个躬接过来了。

    回去的路上,李满堂又按照记事本的记录,买了点生活必须品。

    像牙膏、牙刷、毛巾、肥皂、洗洁精、盐巴之类的。

    又在集贸市场买了点菜,半路上还配了把钥匙,这才回来了。

    正在门前收拾菜的时候,黄毓也回来了。

    一脸的意气风发。

    李满堂再看看他双手空空如也,就知道他把轮椅租出去了。

    “嗯,明天的这个时候30元就到手了。”

    黄毓得意洋洋地说。

    李满堂也忍不住说:“我写的小文章也被编辑看上了,估计能给二三十元。”

    “看来我们今天都有收获,这才半天呢。等中午吃完饭,咱们再到北影门口蹲蹲看,说不定还能有活儿。”

    “当然有了,明天到昌平。”

    “啥戏?”

    “好像是民国的,叫澳门岁月啥的。”

    “好像听说过,可惜我明天得去取轮椅,取完了还得到广场上去。”

    “好吧,明天我也只是去采访。”

    “来,我帮你洗菜,你去生炉子吧。”

    大杂院里并没有通煤气。

    各家各户都使用液化气罐儿做饭。

    最小的那种液化气罐儿也得70块钱。

    李满堂和黄毓手头只剩下100多块钱了,不舍得一下花掉。

    正好屋子里还有个冬天笼火的小炉子,门口也堆着几十块儿蜂窝煤。

    就直接用小炉子做饭了。

    在这方面李满堂有经验,没一会儿就把炉火弄得旺旺的了。

    立刻架锅开始炒菜。

    李满堂可是半个厨师,手艺也不是盖的。

    几下就做好了两菜一汤。

    可惜不能做米饭,只能在大杂院外胡同口,买两张热乎乎的大饼。

    哥俩吃着大饼就着两菜一汤。

    好久没吃正经的饭菜了,黄毓直呼过瘾。

    “老李!你手艺真不错啊。”

    “一般般啦,嘿嘿。”

    这一张大饼是一斤的,哥俩一人一张嘁哩喀喳就吃掉了。

    两菜一汤也吃的一点不剩。

    肚子都撑的鼓鼓的。

    黄毓要上床躺会儿,李满堂拉着他到胡同里转一转,熟悉一下周边环境。

    胡同有七八百米长,大杂院在南边四分之一处。

    刚从大杂院出来,走没多远就有公用厕所。

    胡同道路两边的墙根儿下,每隔几米,就坐着个老人。

    像看家护院的石狮子一样。

    北边一直走到头是个拐角。

    日杂商店、副食商店都集中在那里。

    而且还有个报刊亭。

    卖报的伙计与众不同。

    是个戴着瓶底一样眼镜,头发花白的大叔。

    别人卖报吆喝,他卖报拉小提琴。

    拉的还像模像样。

    不时有路过的金发碧眼的老外驻足观望。

    溜达了一会儿,哥俩又往回走。

    黄毓要回去睡觉了,李满堂就给了他一把钥匙。

    他自己到集贸市场再转转,看看有没有其它什么需要添置的。

    傍晚前,李满堂早早回来了。

    他得做点米饭吃。

    已经有好几天没吃米饭了,做梦都馋得慌。

    黄毓是苏北人,吃米吃面并不讲究。

    李满堂是地道的南方人,基本顿顿都吃米饭。

    就觉得米饭是这世界最好吃的东西。

    只有一个炉子,所以得早早闷好米饭。

    蜂窝煤炉子的火候并不好掌握。

    好在李满堂有经验,调整好几次,总算把火候弄合适了。

    20来分钟后,香喷喷的一锅米饭就做好了。

    连明天的早饭都带出来了。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