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 第2章 由嘴窥心,说话与心理的紧密关系

第2章 由嘴窥心,说话与心理的紧密关系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最快更新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

    说话慢条斯理的人温和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说话比较慢,而且,很有逻辑性、条理性。有这样说话特点的人大多见于长者,他们给人的感觉很温和,永远一副不温不火的状态,而且,他们在分析某些问题的时候,理性大于感性,能够恰到好处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之处。其实,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直接反映出其性情特点。一个人说话慢,那表示他正在思考或整理头脑中的信息,自然会放慢说话的速度。在说话的过程中,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形象自然是温文尔雅、做事有条理。相反,在生活中,有些人说话总是一副急躁的样子,第一句话尚未说话,舌头已经开始打转,第二句话也快出来了,这样的人说话没有条理,在他身上自然体现不出温和与理性来,而如此急躁性子的人,他们经常会做一些缺乏思考的糊涂事。

    一个人说话有条理就注定他说话的速度不能太快,因为他还要花时间将自己想要说的话整理整理,把自己的信息编排一下次序再说出来,这样可以体现他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逻辑性。说话速度不能太快,他自然是一字一句说清楚,速度慢了下来,言语自然就有了温和的味道,因为我们从来没见过一个说话像机关枪的人会表现出温和的姿态。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温和而理性的人,那么,在说话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先想好了再说话,以免言多必失。说话慢而有条理的人,无论他们说话的时间是长是短,他们都可以轻松应对,而且,在整个说话过程中能保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在一所驾校里,平日经常听到学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并不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技能,更多的是“我们教练特别凶、我们教练总骂人”之类的抱怨。其实,教练在教授技能时很辛苦,不仅风吹日晒,而且,还要不停地纠正学员的动作。但是,为什么教练如此的辛苦换来的却不是更多学员的理解呢?原来,这个教练是一个不够温和的人,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话的。

    众所周知,驾驶技术不像其他技能,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是保证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步。因此,教练在教授时都十分认真,不敢马虎,可纠正了几遍之后,发现学员的动作还是不对,他就会急躁,情急之下一嗓子就吼出来了:“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练的那是什么东西?”而通常在这时候,教练不仅要教给学员怎么做,同时要观察学员做的怎样,所以,他说话常常缺乏条理性,张口就是:“抓着方向盘别放手……脚踩刹车……”这时,学员就会迷糊:“教练,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个人说话速度快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陷入急躁的状态,这时,他已经丧失了理性的思考,想到哪句就说哪句。可想而知,说出来的话往往是缺少思考的。其实,说话慢而有条理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对方更好地接受自己所说的话。比如,教练这样说话:“今天练得不错,要是油门踩得再轻一点就更好了”、“没问题,你考试时就这么做肯定能过,不要紧张”……几句温和的话一说,学员的腿也不抖了,方向盘也能抓得更稳了,会更有效地掌握动作要领。

    大清早,小王就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呼吸尚未平复,他就开口说:“大事,出大事了,不好了……”正在办公室里闲聊的同事纷纷追问:“小王,出啥事了?”“出啥事了,你倒是说啊”。小王上句不接下句地说:“经理……秘书说……咱们部门……反正要完了……”这样一说,同事们更着急了:“到底啥事情,你倒是说清楚啊”“就是啊,一句不接一句的,我们也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啊”“什么完了”。

    这时,走在小王后面的小李也进了办公室,大家纷纷围了上去,问道:“小李,你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吗?”小李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水,慢条斯理地说道:“没什么大事,经理的秘书刚刚告诉我们,由于我们部门上个月业绩不怎么样,可能会暂时停掉我们部门的工作,但是,这只是一个预设,还没有决定呢,所以,你们不要着急。”听到小李这样一说,大家都明白了。

    小王说话急促,速度较快,结果,大家都没听清楚他在说什么,而小李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如此的说话方式既显温和,又很有条理,让大家听了就心中有底了。“温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说话的方式温和,二是指所说的内容温和。说话方式温和,自然是指开口说话的时候,以温和、安详、委婉的语调和语气说话,既是如此的语调,那自然是速度较慢的说话方式。另外,所说的内容温和,是指所说的内容真实可靠、实事求是,有逻辑、有条理。如此看来,那些说话慢而有条理的人,他们性情大多是温和而理性的。

    心理点拔

    1.说话没条理,做事没逻辑

    在许多场合,尤其是公司开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面的人唠唠叨叨讲了很长的话,下面的听众却如坠云里雾里。正在大家猜想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说话者却说:“以上很简单地发表个人的一点点看法,请各位多多指教。”这时,听众席则传出一阵议论声:“说了大半天,还说这是简单?”“简直是浪费了我的时间,说话没条理,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说话者的说话方式令人生厌,原因之一就是其说话缺乏条理性,他没有整理出自己说话的重点,让人听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而说话缺乏条理的人,他们做事往往也缺乏条理,而且,经常会把事情搞砸。

    2.缺乏条理的说话者的性情

    那些说话缺乏条理的说话者,他们缺乏理性逻辑思考能力,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别人的想法和建议,他大都听不进去,但自己又拿不出适当的逻辑理论。他们在做事时根本不懂为别人着想,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

    言少而幽默者往往充满智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这样人所吸引:他平时看起来沉默寡言,没有多少话,但是,一开口就博得满堂彩,因为他说话很幽默、很风趣。这些话语不多但懂得幽默的人,他们往往是充满智慧的。一个人的智慧决定其幽默风趣的说话方式,而幽默的语言风格更使一个人绽放出智慧的色彩。幽默是智慧的迸发,是善良的表达,更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不可否认的是,幽默的智慧让一个人看上去更显睿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不一定懂得幽默,但一个言语不多却幽默的人,他无疑是充满智慧的。在平日生活中,有朋友做错了事情,你不妨幽默一下:“来!谁怕谁,乌龟怕铁锤,蟑螂怕拖鞋。大家一起来!让我们想想看,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将紧张的气氛瓦解了,这时,幽默代表着一个人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及智慧的反应,它使得一个人的形象更显睿智的魅力。

    众所周知,在美国政坛中,每个政客都需要接受幽默的训练,以图在演讲与辩论中抓住听众的心,同时,展现自己的睿智。甚至,在美国,人们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在美国政界,一个不具备幽默感的人是不配从政的。

    汉武帝晚年很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有一天,他与侍臣东方朔闲聊:“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不知是真是假?”东方朔听了这话,知道皇上又在做长生不老之梦,脸上露出一丝讥讽的笑意。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喝道:“你居然敢笑话我?”

    东方朔毕恭毕敬地回答:“我怎么敢笑话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所说,人中长一寸就活一百岁,彭祖的人中就该有八寸长了,那么,他的脸岂不是太难看了吗?”汉武帝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在这个故事里,东方朔以幽默的语言,用笑彭祖的办法来劝皇帝。整个批驳言语不多,机智幽默,风趣诙谐,令怒不可遏的皇帝转怒为喜,并且愉快地接受东方朔的看法。由此可见,幽默具有一种特性,一种引发喜悦、以愉快的方式娱人的特性,它更是一种有效的说服方法。

    心理点拔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言语不多,说话幽默的人到底有哪些智慧呢?

    1.幽默者有较高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幽默说话具有反应迅速的特点,那么,幽默者必须是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幽默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观察力、想象力,才能对生活中或身边的人和事观察细致入微,才能在说话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比喻、夸张等方式说出幽默的话语。

    2.幽默者有较高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人如果语言修养高、文化知识丰富,说明他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各种各样的知识,再加上丰富的词汇、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讲起话来就会得心应手,自然就容易活泼、生动有趣。

    3.幽默者具有高尚的情趣和乐观的信念

    一般来说,幽默的语言是建立在一个人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高的涵养上。如果他心胸狭窄、思想颓废,那么,他是不会幽默的。恩格斯曾经说:“幽默是表明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有优势的标志。”因此,幽默永远是属于那些拥有热情的人,属于那些生活的强者。

    说话唯唯诺诺的人内心胆怯

    唯唯诺诺是形容一个人很没有主见,心中没有主意,总是一味地顺从,恭顺听话的样子。然而,在我们身边的朋友中、同事中,有的人就习惯用这样的态度说话。在他们嘴里好像从来不会说出“不”,总是“好”、“是的”,面对别人的提问,他从来都是只点头不摇头,好像他凡事都听别人的。其实,就日常交际来说,那些习惯于这种态度说话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欢迎的。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人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对象,他从来不反对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但是,如果你习惯于对着一个木偶说话,那么你应该知道跟这样的人交流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难道他们真的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之所以说话唯唯诺诺是源于心中的胆怯,其实他们就是内心胆怯的人。

    在他们身上总是残留着这样的影子:说话异常小心,害怕自己的言语会遭到对方的反对;不管你的装扮是多么离谱,但如果你硬是需要他来评论,他总是会说“我觉得这身挺好的”,结果弄得你很无语;从来不说自己的意见,百分之一百认为对方的话就是正确的。虽然,我们讨厌那种凡事都喜欢争个高下的人,但是,这样说话总是唯唯诺诺的人会更加令我们讨厌。因为和这样的人交流,总是让我们觉得很累,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所以也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和他说话。大量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都将遭遇很大的障碍,他们无法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他们不敢展现自我。

    老李是公司的老员工,辛辛苦苦工作几年了,职位却一直没有变。在平时的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与身边的同事相处得也比较和睦,对上司更是敬重有加,不过,进入公司快十年了,许多比他晚进公司的同事都得到了晋升,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同事戏谑地问他:“对你的工作挺满意吧?”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是的。”在与同事相处中,遇到不同意见的双方,老李会对这位说:“是,你说得对。”回过头,他对那位也说:“对,你说得没错。”这样没有立场的说话态度,让同事感到很扫兴。

    实际上,老李并没有发现自己没有得到重用的原因就在于自己说话有唯唯诺诺的习惯,不管是和上司说话,还是和办公室的同事说话,他从来都是“是是是”、“好好好”,就不会说反对的意见。刚开始同事接触他时,以为他这样说话是由于陌生的关系,不想得罪人。时间长了,与同事都熟络了起来,他还是这样的说话习惯,同事就觉得很讨厌了,而且,总觉得他这个人比较“虚伪”,不愿意与之交往。上司觉得老李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一味地顺从,这样的人对公司将不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就一直没有重用他。

    虽然,上司喜欢下属服从自己的命令,但是下属一味地服从自己的命令也会让上司感到厌烦。毕竟在很多时候,上司更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出谋划策。假如只是唯唯诺诺地附和上司,即使发现上司的错也不说,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于是,像老李这样的下属将不会被得到重用。

    那些说话唯唯诺诺的人就像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把自己包裹起来,让人们看不到其真实的面目,他总是以一副永远顺从的样子出现在人们面前。即使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唯唯诺诺却不是谦虚,只是呈现出内心的胆怯,只会让对方觉得说话者太胆小,同时,也会给对方留下没个性、没主见的印象。

    心理点拔

    说话总是唯唯诺诺的人,他们内心的“恐惧点”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一一分解。

    1.童年时期的阴影

    有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父母“军事化”的教育。比如,从小就经常受到父亲的责备,无论做对做错都要挨打,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的管束。长大之后,他就自觉地认为别人的话都是对的,自己想的都是错的,别人让他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然而,他们潜意识里却不太相信别人,说话时需要不时地看对方的眼神。因此,他最终养成了说话唯唯诺诺的习惯,其内心的胆怯是源于童年时期的阴影。

    2.对自己的不自信

    说话总是唯唯诺诺的人,内心胆怯是源于自己的不自信。他们内心其实并不想也并不愿附和,只是害怕自己作出这样的行为之后对方就会讨厌自己,所以,他想要讨好所有人,逼自己放弃想法,逼自己说出言不由衷的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3.城府很深

    有的人习惯于在上司面前说话唯唯诺诺的姿态,而且,他在同事面前也伪装成“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这样的人其实内心也胆怯,但其原因却在于害怕人们发现他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他们需要带着伪装面具而生活,这样的人有很深的城府,大有在忍耐之后作出一番大行为来,需要谨慎对待。

    喜欢谩骂和抱怨的人内心空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情感,而且,这种语言的心理表现形式时而隐晦,令人难以察觉;有时候却表现得异常激烈,比如随意谩骂滋事。不管人们以哪种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这都是一种心理暗示。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都会求和,以此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不少人喜欢用粗俗的语言到处谩骂,甚至随意滋事,这样的人是出于何种心理呢?其实,谩骂滋事者并不是真的与他人有什么深仇大恨,或者对他人深恶痛绝。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只是借此机会发泄自己的不满心理,他们有可能在之前因为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了不满情绪。于是,偶然的导火线引发了一场谩骂,等到其心理不满宣泄完毕,他也就没事了。当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其心里呈现一种空虚状态,他总想“整”出点事情,急欲想宣泄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谩骂滋事这样的行为就产生了。

    在现代这个社会,到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着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有的时候不满情绪在时间的堆积中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心理学认为,有了情绪就需要发泄出来,否则会给身心带来一定的危害。当然,每个人采取的发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会大哭一场,有的人可能会化悲愤为力量,而谩骂滋事不过是一种过于激烈的方式。其实,那些心中有了不满情绪,习惯于通过谩骂滋事这样的激烈的方式来发泄的人,只是表明其内心是空虚的。

    女朋友带着自己的行李走了,没有告别,只是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分手吧,我走了,你自己好好保重”。连“分手”都感觉是被通知的,小华觉得心里太憋屈了。早上强忍着痛苦去上班,却由于不小心出了差错,又被上司训斥了一顿。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小华感觉看谁都不顺眼,想着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屋子,心里百般不是滋味。情感上的受挫,工作上的不顺,让小华心里的不满一点点累积起来,今天,他觉得自己的情绪已经到达边缘了。

    为了女朋友,来到陌生的城市,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内心的空虚与伤痛的折磨让他极度疲惫。他想闭着眼睛睡会儿,可是没想到一个急刹车,站在旁边的那位男士一下子倒在自己的身上,小华立即骂了起来:“搞什么嘛,没有长眼睛吗?”男士立即道歉:“对不起。”“说对不起有用的话,要警察干什么,真是……”接着,小华又用家乡话骂了起来。“穿得挺像样的,没想到这么没有素质”、“唉,现在的年轻人啊……”周围的人纷纷议论起来,小华满脸怒气,大声喝道:“司机,停车,我要下车……”司机怕他闹出点事来,就近停车,小华气哼哼地下了车,临走时还又骂了一句。

    这样的情景想来是每天都可以看见的,一些打扮得体的人因为拥挤或被踩了脚就大吵大闹,骂人的粗俗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而且,声音高得整个车子上的人都能听见。谩骂者语言粗俗,与他们的形象相去甚远,甚至有的人还会因为点点小事而大打出手。为什么他们会在公众场合毫不顾及形象而大吵大闹呢?其实,他们之所以做出如此“出格”的行为是源于心理的不满,谩骂滋事只不过是发泄情绪的一种表象而已。

    那些喜欢谩骂滋事的人,其内心是空虚的,他们在心理上常常会感到焦躁不安,但却没有办法消除,只好积压在心里。生活中的小事不过是导火线,于是,他们就借题发挥,趁机发泄出自己内心不满的情绪。而且,他们所采取的激烈方式是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的,也不考虑后果。

    心理点拔

    1.源于生活、工作的压力

    其实,谩骂滋事者有这样的心理是源于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没有合适的渠道去发泄自己的情绪,长期的积累使得他们心理极度空虚,于是就借生活中的小事而与他人大动干戈。当然,谩骂滋事这样的发泄方式是不合适的,是不提倡的。

    2.缺乏自信心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心中的不满情绪都会找到合适的发泄途径,比如与朋友聊天,或者转移注意力,等等。而有的人选择谩骂滋事这样激烈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或不好意思告诉朋友,也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发泄途径,只好发泄到无辜对象身上了。

    3.源于自己的经历

    有的人由于儿时的经历或记忆,使得他们的内心非常阴暗,他们怀疑社会,怀疑别人。心理学家认为,在潜意识里谩骂别人是骗子的人,可能自己就有骗人的经历。从心理上分析,很有可能他们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受过骗、上过当。

    总爱问三问四的人敏感多疑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的性格都比较敏感、多疑,常常对一些事情“打破沙锅问到底”。对此,心理专家认为,敏感的性格并非一定是坏事,事实上,许多职业都会受益于敏感的特质,比如侦探工作、刑侦工作,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能更细致地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不过,心理专家也提出了警告,过于敏感、猜忌,就有可能是一种病态。如果把多疑的特质带进人际关系之中,有可能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摩擦与冲突,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困扰。在很多时候,一个人过于多疑、敏感的性格将会直接影响其幸福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其工作。多疑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问三问四,而且,不达到自己的目的绝不罢休。怀疑是其心理的根源,他越是怀疑,就越忍不住发问;而越问下去,他的疑心就更加严重。如此循环反复,搞得被猜疑的对象十分愤怒、生气,因为每一个人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被人怀疑,这绝对是不好受的事情,他有可能为此而断绝彼此之间的关系,毕竟,人最后的尊严底线是不能轻易触碰的。

    娜娜和阿美是一对好姐妹,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就职于同一个部门。娜娜性格活泼开朗,待人热情,而阿美性格比较安静,性格敏感多疑。进入公司半年了,娜娜晋升为经理助理,而阿美虽然工作没有那么顺利,却情场得意。有一天,阿美偷偷告诉娜娜,自己正在和隔壁部门经理交往,幸福感溢于言表,不过,阿美再三叮嘱娜娜不许说出去。原来,两人刚进公司的时候,上司就警告“不准办公室恋爱,否则其中一人必须主动离职”。娜娜笑着点点头:“这么幸福的事情,我怎么会告诉别人呢,你呀,就这么不相信我。”

    可是,就在两个月以后,这事情还是被总经理知道了,阿美为了男朋友的事业,只好主动离职。然而,伤心的阿美心中一直很怀疑这是娜娜说出去的,娜娜个性活泼,什么话题都爱聊,而且,就在出事前一天,同事亲眼看到了娜娜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阿美忍着伤痛问娜娜:“听同事说,昨天你去总经理办公室了?”“是啊,我是去交一份文件。”娜娜回答道。“你有没有跟总经理说什么啊?”阿美继续追问,“说什么,我能说什么,我交了文件就出来了啊。”娜娜满脸疑惑,不过,阿美眼里却满是怀疑,“难道你在怀疑我去说的吗?”明白过来的娜娜开口询问,“不是你,能是谁呢?整个公司,这事情只有你知道。”阿美句句都是刺,两人多年的情谊也随之破碎。不过,阿美在事后得知,原来这件事是总经理无意中看见的,可是,和娜娜的这段友谊却无法挽回了。

    阿美性格中敏感多疑的特质,使得她想弄清楚娜娜到底在前一天跟总经理说了什么。于是,不住地追问,即使娜娜回答“只是交文件”,她心理的疑虑还是没有消除,反而愈加固执地认为这事情就是娜娜说出了。最终,由于自己的多疑,使得她失去了这段难得的友谊。

    每天丈夫回到家,小雨习惯性地问:“今天都跟谁在一起啊?”如果丈夫回答是“朋友”,小雨会问:“哪个朋友?”因为丈夫所有的朋友,她都认识。如果丈夫回答是“客户”,那她就着急了:“什么客户?男的还是女的?”接下来,小雨的问题更加犀利而尖锐,“都聊些什么啊?”“吃饭能吃到这么晚才回来?”“在哪个餐馆吃的?”“你送那个女客户回家了?”这些问题令丈夫头痛不已,而小雨也在这样的追问过程中变得面容憔悴。小雨和丈夫结婚一年多,两人感情很好,工作也都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在朋友眼里是典型的郎才女貌。但令小雨苦恼的是,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怀疑丈夫有外遇,虽然她知道丈夫很爱自己,但这样的担心和怀疑总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出现,而且与日俱增,致使她和丈夫几乎天天吵架。

    小雨问三问四的行为是多疑的直接表现,其实,对于夫妻之间的感情来说,小雨需要改变这种多疑心态,且认识到产生多疑的真正原因。通常情况下,夫妻双方之间产生的误会往往是缺乏感情上的交流所致的,如果能够坦诚相待,经常聊天谈心,就会消除猜疑和误会。当然,也有不少女人在多疑的路上越行越远,越追问越怀疑,不信任带来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最终,她们亲手断送了自己的感情与婚姻。

    心理点拔

    那些喜欢问三问四的人是出于何种心理呢?

    1.缺乏安全感

    多疑的人由于性格使然,他并不是针对所怀疑的对象,而是怀疑一些,怀疑这个社会,怀疑身边的人,究其根源,其内心缺乏安全感。内心的不安让他觉得随时都可能被他人欺骗,或者自己现在所获得的幸福与成功很快就会被失去。于是,他们总是怀疑身边的人,忍不住对一些普通问题问三问四。

    2.缺乏自信

    一些多疑的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历程,怀疑的心里促使其追问,越追问越怀疑,深陷纠结心理不可自拔。于是,他们明知道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还是忍不住要追问下去,以求自己心安。实际上,他们怀疑他人的心理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自信,不自信是其产生疑心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