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 钢铁鲜血烈焰 > 第157章 江南烽火(一)

第157章 江南烽火(一)

作者:起点混沌风暴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最快更新钢铁鲜血烈焰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喜乐目不转睛地看着渐渐打开的常熟城门,虽然面色不变,但心提到了嗓子眼。

    这肯定曾光头的保留曲目!这肯定是不到危急时刻不用出来的超级精锐……至少喜乐是这么想的,但等她看清楚出来的人影,一种懵逼感不禁扑面而来。

    这……这是抢了敬老院么?

    朱元璋曾建立过一批官办的敬老院(一般称为“养济院”),但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变迁和腐朽,这一制度到明末早已名存实亡。喜乐听说“敬老院”这三个字还是从毛总兵“脚踢南山敬老院,拳打北海幼儿园”的笑话段子里,而幼儿园她确实在淄川军驻地见识过,不就是集中起来照看孩子么?至于敬老院……至少从人员年龄构成方面,对面放出来的那些真心差不多了。

    有道是“人到七十古来稀”,常熟县城的守将能把这么多七老八十的人聚集在一起,也算是有些本事。但他的意图却很让人迷惑——这么多行将入土的老人战斗力基本接近于零,放出城来有什么用啊?

    在乙邦才、喜乐及众多军官和士兵的注视下,那一堆老头老太正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朝着琴川河道移动,而且似乎一边走一边哭诉,他们身后的城门及吊桥已经重新关闭,因此他们除了投靠淄川军外并没有别的出路,战船上的士兵们严阵以待,生怕清军搞什么鬼把戏,而当老头老太们终于移动到近前的时候,乙邦才和喜乐终于听清了他们哭诉的内容——

    “将军救救我们家的孩儿吧……”

    ————分割线————

    常熟县城内,清军驻地,那个人称“曾光头”的梅勒章京曾文光,正听着一个包衣奴才的禀报。

    曾文光听罢咧嘴一笑:“哈!这么说姓乙的是接受了那群老不死的哭诉,想救助那些被我军扣押的家眷?”

    “主子所言极是。”包衣奴才摆出一副比满八旗中的真-包衣奴才更为专业的奴才相来,这让曾光头感到非常舒服——“那乙邦才到底是个嘴上没毛、心慈手软的后生,只要能拖住他哪怕两三天,大批援军就将抵达常熟,到时候……呵呵呵呵……”然而曾文光的得计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一个甲喇章京向他汇报了东门处赵应元的举动。

    “什么?赵应元这厮居然在城东修筑坚固的营寨?”曾光头当然知道赵应元在扬州之战中无脑猪突陷入重围,若不是毛雄辉、陈德救援及时,肯定直接交代掉了的事情,所以在他的预测里赵应元应该还是巴不得无脑猪突啊,可……可这叫怎么回事?李逵式的人物被救了一次就变成智多星吴用了?

    不管曾光头的心情在刚才数分钟内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但最后结果其实毫无变化——常熟防御兵力非常不够,反击炮火严重不足,无法出城和敌军对战,在援军到来前只能缩起来、装孙子,而这种日子实在是难熬啊……

    当曾光头觉得度日如年之时,东门外修筑营寨的赵应元正享受着“建设”的乐趣。话说赵应元当初跟着李自成造反的时候不是没修过山寨,但利用山峦险峻地形来防御的山寨,和在地势低平地区的营寨并不是一个概念。不过黑面武人到底是打过多年仗的,见得多了,照葫芦画瓢总会吧?

    赵应元部已经登陆多时,而且军队规模比刘三四大的多,依靠铁皮盾车构筑营寨是不可能的,而木制、竹制的栅栏还是稍显脆弱。于是乎黑面武人做出了修筑土墙的决定——土墙的建筑原料当然是就地取材,取材的过程中又可以挖一条防御性的壕沟,当然实际上土墙只有一重,壕沟却有三重,多出来的土方……自然是用来修筑炮台了。

    这种临时性的简化型炮台,其实就是用土夯实垒成台状,把炮安置于其上。由于居高临下有了更好的视野和更远的射程,这炮火的威力比在船上时更大,而且由于土炮台可以承载十斤炮,从修筑完毕的那一刻起,常熟县城的东门就面临着比北门更严重的危机。

    “欺人太甚!这群狗贼是把我大清的常熟县城当成练习打炮的靶子了么?”曾文光非常郁闷地说出了真相,然后一个更加郁闷的猜测浮现在他脑海里——围点打援?敌军的行为是标准的围点打援!这种猜测好像一盆冷水一般泼在他锃亮的脑壳上,不!如果敌军一开始就打定了围点打援的心思,那么接收送到城外去拖延时间的老不死莫非也在敌军的计划之内?

    又一发炽热球形弹的来袭打断了曾文光的思考。

    ————分割线————

    当常熟县城的清军守将正为究竟的得计还是中计了纠结不休的时候,那一批被他送出去拖延时间的“老不死”已经随船顺着琴川北上,向着崇明堡方向出发了。

    曾光头打的是如意的算盘——如果对面因为这一群“老不死”的请求而有所忌惮,拖延了攻势,那么确实对曾光头有利,就算对面根本不听“老不死”的哭诉,甚至以浪费粮食为由把他们杀了,对曾光头也毫无损失。正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由于思维的局限,曾光头唯独忽略了这么一种可能——那就是这群“老不死”对敌军来说其实有用。

    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在七十一岁左右,以十七世纪的平均寿命来说都是活够了本儿还赚了几十年的,这些人当然不会有上战场的体力,就算是干活也只能算小半个劳力,但是他们其实有这样一种作用——作为见证人讲述清兵的在剃发令中的残暴不仁,宣传攻势!

    这个道理是喜乐先想通的,毕竟是郡君……哦不,现在应该叫武宁郡主了……的手下得力干将,对于精神领域的事情比普通人更敏感。但比较纠结的是虽然喜乐苦口婆心地说了许多,但这群老头子是否理解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在送老头老太们去崇明堡了航船上,各种奇怪的流言如同被伽马射线照射过的细菌一般,一边繁殖一边变异。其中最离谱的一个版本是一个被称为“杨六婶”的六十八岁老太说出来的,大意是一群老骨头反正也没啥用了,想留在前线军爷们又嫌弃碍事,这怕是要用船送到长江上剁碎了喂鱼啊……

    七十四岁的牛老锁听的咋舌,说不要胡说八道了,若是军爷们真想杀我们,在阵前直接给一刀不就得了?何必费这么大劲儿运到长江上再杀?而且要杀直接扔到江水里去就是了,非要剁碎了是个杀道理?

    杨六婶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话,大意是别看你比老身大六岁,其实见识不如老身多,老身的儿子杨四康可不是一般的人,那本事大啊,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啊,什么事情不知道啊,他说长江上的水匪会把人剁碎了喂鱼,老身看这些军爷和水匪也差不多,所以……

    杨六婶的话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牛老锁和他身边不远的封老黑为了防止这老太胡说八道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也不管什么男女授受不亲,直接一起把老太太给制服,嘴巴还塞上了。杨六婶不依不挠地嘴巴上被堵上依然在絮叨,尽管别人听不清她说的是什么——大意是你们这两个早八百年就应该入土的,老身说真话你们就这么对待老身,到时候被剁碎了喂鱼可别哭鼻子!牛老锁距离杨六婶最近,各种碎片化的胡说八道听到得也最多,听的他心烦意乱,有一种想主动跳河的冲动,正当他开始认真地考虑是不是应该把杨六婶赶紧扔下去的时候,忽然听到其他老头老太的喊声——

    “人叻!好多人叻!”

    ————分割线————

    难民,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难民。

    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病态福利体制下骗吃骗喝的假难民,在屠城如同家常便饭的十七世纪,这些因为剃发易服而流离失所的百姓,都是如假包换的真难民。

    在剃发令颁布后的十几天里,江南人民的反抗如同野火般蔓延,然而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阎应元、夏允彝这样的领导人物,许多地区的反剃发运动看似声势浩大,但其实缺乏合格的领导者,而且各自为战。于是乎他们虽然能杀掉一些“我大清”的狗奴才,但在清军成体系的反扑之下,严重缺乏正面对抗的能力。那些被清军的反扑打散的反剃发运动民众,大批大批地涌向江边,在这里,淄川军的船队已经在等候了。

    毛雄辉在第一艘改造完成的战船“混江龙”号上指挥着这一切,大量的难民一方面是巨大的麻烦,但反过来说也是极为宝贵的人力,要知道一个合格的、自给自足的政权体系中,军队的数目最多是民众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淄川军统治下的崇明沙显然是严重的军队比例超标了,这种比例虽然在拥有大量从扬州之战中获得的资源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维系,但一旦这批资源耗竭,那根本就是崩溃的大灾难。尽力扩大淄川军在江浙战区的人口、地盘规模是必须进行的过程,更何况……这种行为本身确实很正义。

    洛英就在距离毛雄辉只有十几步的地方忙个不亦乐乎,太多了,要接收和安置(其实还有洗脑)的难民太多了,就算她手里还有人员最多,配置最为“豪华”的医疗队地第零分队,依然有人手不足的感觉……

    而且……最要命的是,难民之间也存在派系和摩擦,这些摩擦和械斗镇压起来或许难度很低,但要真正调解起来却难度很高。洛英现在有一种巴不得自己是食蜂操祈女王的冲动,毕竟如果有精神控制能力的话,很多事情会简单的多。

    米豆的声音:“报告郡主,常熟那边的四十九个老人送来了。”

    “嗯哪,让他们过来吧。”大脑处于超频状态的洛英机械地回答着。

    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