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 百工匠心 > 第118章 市井有高人

第118章 市井有高人

推荐阅读: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最快更新百工匠心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好墨!”

    鲁善工明白全部工艺后,深切体会到看似小小墨锭,蕴含匠人多少血汗,值得珍藏!

    曹德辉哈哈大笑,鲁善工也是高超手艺人,自然能明白其中妙处,自信道:“清代四大制墨家: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胡开文,以先祖居首。”

    “曹家墨肆碰到过各种各样困难,但我们有个信念:保住祖业,不砍招牌!”

    “与海派书画结合,在沪上完成本土化,重新擦亮金字招牌。如吴昌硕定制寒香,刘海粟定制晁卿,成为海派徽墨的唯一代表。”

    说到这里回忆道:“我小时候还记得老宅那间低矮房子,是墨厂的熏烟房,里面坛坛罐罐很多,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大水缸和排得像阶梯教室一样的熏烟槽。”

    “那水缸上有着好多孔方兄的图案,并有两朵硕大荷花和几片绿叶醒目在缸面中间。那一层比一层高的熏烟槽,更是乌黑发亮,上面有松烟燃烧后存积的炭垢,大约有一两枚铜钱的厚度。”

    “每每见到蓬头垢面的墨工,待熏烟槽下的灯草熄灭后,用铁簸箕和棕扫帚轻拂后装在一个个铁罐中,那就是儿时全部回忆。”

    曹德辉把玩着墨锭,这种感觉只有匠人之间才能体会,纪华诚对眼前这个年轻人赞不绝口,乃百年难遇之奇才,希望自己多多提携晚辈。

    鲁善工仔细研究经过后代创新的紫玉光,如果是他人制墨,那自己肯定有所保留。可曹家三百年传承至今,手艺应该差不了太多。

    自古秘方失传,绝大部分是因为原材料灭绝,单从手艺来说,其实整体相差无几,甚至现在有高科技帮助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每个领域都有天赋异禀之人,作品能流芳百世,成为万人敬仰的名家大师。就拿文房四宝来说,制墨之道,曹德辉的水平不一定比前辈差。

    十几代人呕心沥血,刻苦钻研之下,继承前人优良经验,加上后人不断创新总结,眼前这块紫玉光,相信不会让自己失望。

    当机立断买下一套,从深到浅全部标号,回去慢慢研究。古代绘画精髓就是一个墨字,博大精深,万变不离其宗。

    “你还想去思序堂?”正事谈完,两人喝茶聊天,听说鲁善工还要去买颜料,曹德辉笑道:“思序堂也是老字号,不过平心而论,现在的水平大不如前喽!”

    鲁善工一愣,对方话里有话?好奇问道:“请前辈指点迷津。”

    “其实也很正常,颜料也是决定国画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现在工业发达,市场到处都是化工颜料,成本低,别说外行,就连画家现在谁还用传统颜料?”

    曹德辉长叹口气,无奈道:“早在几千年前,传统画家蘸着自然与人工凝结而成的墨宝。画笔一泼,便是国画中的青山绿水。”

    “所有颜料,日磨八小时,磨过十几日,直到盆中声音敞亮,碎石消磨,才能获正果。”

    “很多名家为得到一块上好原石,不仅一掷千金,甚至亲自跑到深山老林,只为寻找心中最完美的颜色。”

    “只有经历磨难,才能体会其中不易,用心研磨,下笔充满感情,这样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美感直达人心!”

    “要说思序堂也是百年传承,可毕竟也要养家糊口,现在很少沿用传统手艺,开始用机器替代,所以……”

    鲁善工点点头,原来如此,在曹德辉看来这种做法既可惜,又无奈。毕竟墨在绘画中的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画家功力水平。

    就算现在,上等墨锭也是有价无市,极品老墨甚至价值连城。你想连清代紫玉光都变的凤毛麟角,更何况是明代或更早。

    所以曹家虽然至今沿用古法制墨,效率极低,可走的是高端路线。最普通的一套墨锭,最少几千块。手里的紫玉光,不提前预定,十万都很难买到。

    可颜料不同,价格低廉,一盒十二支装的国画颜料,售价才十几元,请问你纯手工卖多少钱?

    “小友要是有空,我可以介绍一个多年老友,现在还沿用古法,就在徽州城北。”

    鲁善工谢过,离开曹家,直奔城北,终于在一处小院,见到思序堂退休老匠人,仇庆年。

    “你看这里,原是深埋地下千万年的矿藏,画到纸上,变成黄鹂胸前的羽毛,初秋嫩黄的树叶,含苞欲放的花蕾。取自然之色,充满天地灵气是不是?”

    老爷子听说鲁善工千里迢迢来寻找古墨和颜料,很热情让自己进屋,看着眼前貌不惊人的老者,鲁善工不由感叹:真乃大隐隐于市!

    按照曹德辉介绍,仇庆年几十年如一日恪守着颜料古法传统,曾经有专门小组来检测过,他制作颜料的成分,居然跟敦煌壁画所用成分几乎一模一样!

    午后橘色阳光,照不进这朝北的里间。这里是老人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家。所有颜料都是在这不到五十平方的小房间制作出来。

    仇庆年坐在小竹椅上,像磨豆浆一样,推着垂直悬挂的石块旋转。瓷碗里的矿料,在水和磨具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细,越来越细。

    “这是石黄,要让坚硬大家伙们细腻成粉,除捣碎和研磨,没有其他的办法。周而复始的过程,通常要十多天,不能着急。”

    鲁善工看着老人有些吃力的研磨,有些佝偻的身子宁静安洋,听着耳边摩擦声,居然恍如隔世。

    老人抬起头,笑道:“加水磨的时候,最开始的声音很刺耳,因为颗粒还很大,跟瓷碗摩擦得厉害,磨起来很费劲。慢慢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石块跟碗底摩擦的声音,就差不多喽。”

    “就像古墨能入药一样,传统国画颜料大多也是药材。雌黄做出来的石黄,极为明亮鲜艳。而雄黄膏的颜色要偏橘红一些,是道士的包袱里的常客,被认为能够辟邪,画符和钟馗像就多用雄黄。

    “据说蛇虫鼠蚁惧怕这两种燃烧起来有气味的东西,古人把生在山阳者称为雄黄,在山阴则为雌黄,一雌一雄,相得益彰。

    “古代画家,都是自己做颜料。在反复捣磨和筛滤中,做出最纯正的那个颜色。”

    仇庆年放下石锤,用手感知粉末粗细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遗憾,很难真正懂画之人原谅,尽管耗时耗力,也要亲力亲为。”

    “不像现在年轻人,尽管熟知加多少水可以让颜色在笔端呈现出效果,却总有种纸上得来的轻易。如果他们能够知道颜料膏中胶比重以外的一些事情,也许才能更得心应手吧?”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