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 南明大丈夫 > 第643章 正金钱庄

第643章 正金钱庄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最快更新南明大丈夫 !

    西安城中,陕西总督衙门,现在已经成了西魏国内阁办公之所。

    高义欢一行人,回到内阁,衙门内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官员,显得拥挤和繁忙。

    西安突然成为西魏国的王京,几个月的时间内,中央的各个衙门迁入城中,便只能挤在一起。

    虽然现在条件很艰苦,但是高义欢觉得,这次迁都还是很有必要的。

    西安适合建都,同时豫南和湖广的地盘已经稳固,将都城放在西安,有利于他快速稳定关中。

    这时一行人进了衙门,往议事堂走去,路上鲁义方解释着纸钞的事情,“大王,有宝钞、盐引之鉴,银票的发行,从一开始就不顺利。藩府许诺,可以兑换,同时商人也可用银票交税,一些商人碍于情面,才勉强认可,但是始终只是在商人和藩府间流通。本来这批银票,一直保持着一比一的兑换比率。最近因为战事,西安这边没有钱庄汇兑,一下跌了下去,便没有收上来。”

    高义欢记得日本明治维新,废两改元,只用了三年时间,一两银子被日本银行,放大二十倍,加了二十倍的杠杆,使得日本经济得以腾飞,解决了工业化中,所需要的资金,同时挡住了外国银行对日本金融的侵略。

    当然杠杆加多后,也造成日元贬值,国内通货膨胀,但日本通过回购的方式,最后保住了日元与白银的兑换比例。

    西魏国在经济上,很难超过南京,因此建立一套近现代的金融体系,统一货币,就便得十分重要。

    当然高义欢现在也明白,货币的关键在于信用,有信用才能加杠杆,玩金融游戏,刺激经济。

    现在高义欢已经不期望几年时间,就把这件事情办成,但是已经得到的成果,却必须要守住。

    他这么想弄好银票,除了银票能使商业更便捷,主要还是想要利用纸钞加杠杆,解决西魏国的财政困境,以及看重近代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刺激和调控能力。

    “让户部在西安成立一家正金钱庄,对纸钞进行回收。有多少,就回收多少,让百姓和商人拿纸钞来换白银,直到换到他们手软,换到他们相信藩府随时都能兑换,只要他们不换了,纸钞就稳定了!”高义欢皱着眉头,边走边说:“现在才五十万两的摊子,还比较好收拾,户部必须要稳定持钞者对纸钞的信心。我们要发纸钞,就必须要记住,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鲁义方道:“臣明白了!只是这纸钞收回来,那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么?”

    高义欢停住步子,笑道:“怎么会白费呢?等纸钞的价值稳定了,户部就继续增发啊!”

    银票贬值,正金钱庄就负责回购,稳定币值,而币值一稳定,就继续增发,然后在回购,一点点的推行,悄悄的将杠杠加上去,便能缓解西魏国的财政压力。

    高义欢又吩咐道:“这个王京正金钱庄,户部必须要办好,地点就放在最繁华的东市,不要在乎规制,必须要够大,够气派,看上去就不缺钱才行。”

    鲁义方点了点头,表示能够理解高义欢的意思。

    如果这件事能够做好,确实能够解决魏国在财政上的短板,让纸钞为争霸天下出力。

    只要建立百姓对银票的信心,魏国今岁打仗需要白银二百万两,户部只有存银一百万两,那户部将一百万两放入正金钱庄,加一倍杠杆,发两百万两的银票,维持战争,等战争过后,占据新的土地,财政好转,再进行回够,把多发的纸钞,收回来,便能解决魏国的财政问题。

    再比如,朝廷要开矿山,或者商人要办棉布作坊,需要资金投入,钱庄没有那么多现银,同样可以加杠杆,多放纸钞,让矿山和作坊办起来,等赚了钱了,就可以将钱还给钱庄。

    这就是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当然这个杠杆不能随便加,也不能一直加,必须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经济周期,并根据市场的情况,对货币进行收紧,去掉杠杆,保证平稳的运行。

    如果做好了,就能加快国家的发展,做不好,市场承受不住,那纸钱就会水漫金山,像金圆券一样崩溃。

    现在市场上只有五十万两的银票,高义欢相信,最多回购二十万两,就能稳定银票的价值。

    但是要树立信心,让市场彻底接受,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银票已经流通近三年时间,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流通,主要是没有解决,谁来监督加杠杆的问题。

    大商人和富户,不知道你会加多少杠杆,会不会进行回购,要是一直增发,那不管说得多好听,都是另一个宝钞而已。

    时间过去这么久,高义欢已经有了个想法,就是把钱庄从户部剥离出去,招募勋贵、商贾、士绅入股,同时准备专项立法。

    杠杆交给钱庄去放,而藩府需要钱,则通过钱庄发债来解决。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现在一时半会儿,无法完成,高义欢准备在大婚之后,再来处理钱庄的事宜,同时对魏国各行各业进行整合,让商贾们成立行业商会,把魏国的经济搞起来。

    说着,一行人已经到了议事堂,开始商议科举考试的问题。

    这时众人做在议事堂中,高义欢问道:“这次来参加科举的士子,我西魏的士子有多少,从江南和满清一边过来的人又有多少?”

    李岩道:“这次科举,我们西魏的士子,占七成,江南的士子占两成,满清过来的士子则不到一成。”

    说着李岩继续道:“现在的问题是江南的士子,虽然只有两成,但是他们的水平,要远远高于我们西魏的士子。臣担心这两成,怕是会占据半数榜单,我们西魏的士子肯定会有怨气,要提出非议。而科举考试,是天下间,最公平的选官制度。如果我西魏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便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高义欢眉头紧皱,以他的经验来看,江南文风鼎盛,别说占一半,超过一半都有可能,恐怕即便有殿试来调节名次,还是会引起非议。

    高义欢一阵沉吟,“科举考试还是要公正,否则会影响孤王和藩府的声誉。这样吧,这次除了用殿试来调节外,国子监再从落榜的西魏士子中,选名次靠前的五十人,然后借着孤王大婚的机会,赐给他们进士待遇。诸位以为如何?”

    李岩点了点头,“这个办法可行!”

    高义欢道:“内阁商议一下,就这样执行吧!”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